患者张某,男,48岁,因“双下肢水肿反复发作3月,加重1周”就诊。此前在外院确诊为膜性肾病综合征(Ⅱ期),予激素治疗后水肿缓解,但停药后复发,伴乏力、腰酸、尿中泡沫增多,遂求诊于王悦芬主任。
初诊评估:辨证与检查结合
1.症状与体征:患者双下肢可凹性水肿,按之凹陷难起,伴腰膝酸软、神疲乏力,口干但不欲饮,纳差,大便偏溏,舌淡胖有齿痕、苔白腻,脉沉细。
2.辅助检查:尿常规示尿蛋白(+++),24小时尿蛋白定量5.8g;血白蛋白26g/L,总胆固醇7.2mmol/L,肾功能指标(血肌酐、尿素氮)尚在正常范围;肾脏超声提示双肾体积略大,实质回声增强。
3.辨证结论:王主任结合患者病史与体征,辨证为“脾肾气虚、湿浊瘀阻”。认为患者久病耗伤脾肾,脾虚失运则水湿内停,肾虚失固则精微外泄,湿浊日久酿生瘀滞,形成“虚、湿、瘀”夹杂的病机特点。
展开剩余75%治疗方案:中西医协同施策
1.中医辨证施治:健脾益肾、祛湿通络
王主任以“标本兼治”为原则,拟定中药方剂:
基础方:黄芪、党参、炒白术、茯苓、山药、山茱萸、杜仲、菟丝子(健脾益肾,固摄精微);
加减用药:加用猪苓、泽泻,利水消肿,丹参、川芎,活血化瘀,芡实、金樱子,固肾涩精;
用法:每日1剂,水煎400ml,分早晚两次温服,同时嘱患者低盐(<3g/日)、低脂、优质低蛋白饮食(0.8g/kg/日),避免劳累。
2.西医精准调控:优化激素与对症支持
考虑患者此前激素停药复发,王主任调整西医方案:
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口服,逐步减量,避免长期大剂量使用的副作用;
联合羟氯喹调节免疫,减少肾脏免疫损伤;
予利尿剂(螺内酯)短期缓解水肿,同时监测电解质,防止低钾血症。
复诊调方:动态调整,巩固疗效
1.二诊(2周后):患者双下肢水肿明显减轻,乏力、腰酸症状缓解,尿中泡沫减少。复查24小时尿蛋白定量降至3.2g,血白蛋白升至29g/L。王主任在原方基础上去猪苓、泽泻,加用陈皮理气健脾,防止利水伤正。
2.三诊(1月后):水肿基本消退,体力恢复,纳食改善,舌淡胖齿痕减轻,苔转为薄白。尿常规示尿蛋白(++),24小时尿蛋白定量1.8g,血白蛋白34g/L,胆固醇降至5.6mmol/L。激素逐步减量至20mg/日,中药方中加用太子参增强益气之力,续服1月。
3.四诊(3月后):患者无明显不适,尿中泡沫消失,复查24小时尿蛋白定量0.5g(接近正常),血白蛋白38g/L,各项指标均达标。王主任将激素减至维持量(10mg/日),中药调整为“健脾益肾方”加减(黄芪、党参、山药、山茱萸、丹参),嘱患者长期服用以巩固疗效,定期复查。
治疗思路解析:体现学术特色
1.紧扣病机,标本兼顾:针对膜性肾病综合征“虚为本、湿瘀为标”的特点,既用黄芪、党参等健脾益肾以固根本,又以猪苓、丹参等祛湿化瘀以除标证,避免“单纯补虚留湿、单纯祛邪伤正”。
2.中西医协同,减毒增效:通过小剂量激素联合中药,既发挥激素的免疫抑制作用,又借助中药减轻激素副作用(如防止激素导致的脾肾损伤),同时降低停药复发率,体现“中西医结合防治肾系疾病”的学术理念。
3.动态调方,个体化治疗:根据患者症状、指标变化逐步调整方药与激素剂量,从“利水消肿”到“固摄巩固”,贴合病情演变,体现中医“辨证施治、因时制宜”的优势。
预后与随访
患者持续随访6个月,激素逐步减停,中药维持治疗,24小时尿蛋白定量稳定在0.3-0.5g,血白蛋白、胆固醇均在正常范围,未再出现水肿,生活质量恢复正常。
发布于:北京市股票十倍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