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再打下去,全国都要破产!”
这句话,不是来自哪个反对派议员,而是出自以色列国防军参谋长埃亚尔·扎米尔中将之口。在一场长达六小时的闭门安全内阁会议上,军方最高将领几乎是把一份预算模型拍在了桌上。
他的警告极其直白:全面军事占领加沙,每年财政负担高达100亿美元。这还只是军费,后续的医疗、教育、社会救助,是一个无底洞。
这声怒吼,揭开了一个以色列不愿承认、却又迫在眉睫的真相:真正能拖垮以色列的,可能不是哈马斯的地道,而是自己国家飞速旋转的账单。
战争打到现在,以色列的财政黑洞有多大?
110亿美元,这是自2023年10月以来烧掉的直接军费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(IMF)和以色列国家审计署的联合报告,用词更狠:“财政悬崖”。军费开支占GDP比重已飙升至4.7%,这是一个连以色列自己都感到陌生的危险数字。
钱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蒸发。后果是什么?
国内,低收入家庭的补助申请数量,同比增长23%。养老金和教育经费被迫削减,社会保险局的门口排起了长队。
金融市场,特拉维夫股票交易所指数持续下跌,国际评级机构穆迪直接下调以色列的主权信用展望。外国直接投资,一年内暴跌超过18%。全球科技公司原本看好以色列的研发中心,现在纷纷搁置计划。
钱没了,人也快挺不住了。
军队内部,预备役人员的连续征召已经逼近极限,一股“离职潮”正在蔓延。前线特种部队的士兵,在社交平台上坦言,长期作战普遍要靠止痛药硬撑。
后方,特拉维夫军事基地门口,士兵的家属们自发集会,横幅上的字眼刺痛人心:“还我儿子”。超过46%的家庭,对前线亲人的健康状况表达了“严重担忧”。
军事、经济、社会,三条战线同时告急。以色列的决策层,已经分裂成两个截然不同的阵营。
一方是“止损派”。
代表人物是国防军参谋长扎米尔、外交部长萨尔、以及摩萨德局长巴尔内亚。这群掌控着枪杆子、情报和外交资源的人,逻辑非常清晰:仗已经打成了消耗战,必须立刻止损。
他们的核心诉求是,通过临时停火,优先解救人质。萨尔在内阁会议上说得更露骨:“每伤亡一名平民,我们的外交代价就再上一个台阶。以色列正在被推向外交孤岛。”
这不只是危言耸听。联合国安理会一次次的紧急磋商,阿联酋和沙特的公开不满,甚至连最核心的盟友——美国,派来的国务卿布林肯,带来的也是白宫的警告:“人道危机正在影响全球对以色列的支持度。”
另一方,则是以总理内塔尼亚胡为首的“强硬派”。
他的处境远比军方和外交系统更复杂。他的执政联盟,高度依赖国内的极右翼政党。这些盟友的主张是什么?不仅要彻底摧毁哈马斯,甚至要在加沙重建犹太人定居点,还要在约旦河西岸推进“主权法案”。
对内塔尼亚胡而言,任何妥协都可能意味着执政联盟的垮台和个人政治生涯的终结。因此,即便军方警告“国家要破产”,外交系统哭诉“我们成孤岛了”,他也必须摆出最强硬的姿态。
于是,一个极其荒诞的场景出现了:
前线的将军们在计算炮弹和绷带的成本,而后方的政客们却在规划如何开启第二战场——约旦河西岸。
外交部的文件刚刚流出,强调“当前不宜再开新局”,建议集中资源救人质、谈停火。美国国务院紧跟着就警告,吞并西岸将“严重损害美以关系”。
可这一切,都挡不住内塔尼亚胡极右翼盟友的政治冲动。
这场博弈的真正奇点在于:以色列的国家利益,与总理的个人政治利益,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冲突。
国家安全局前局长纳达夫·阿尔格曼一针见血:“极端政策正在削弱国家安全战略的理性基础。”为了反对全面占领加沙,前国防部长和数名安全高官甚至被紧急撤职。
现在,球又踢回给了哈马斯。他们通过卡塔尔提出的条件简单粗暴:释放全部人质,可以,但以色列必须永久停火并完全撤军。
这恰好打在了内塔尼亚胡的“七寸”上。接受,等于向极右翼盟友认输,政治生命告终。不接受,人质家属的怒火、军方的疲惫、经济的崩溃,这三座大山将继续压顶。
以色列的战争机器仍在运转,但内部的齿轮已经开始错位、崩裂。这场战争的天平上,一端是内塔尼亚胡的政治生命,另一端,是以色列的国家未来。而指针,已经滑向了危险的边缘。
股票十倍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