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三国演义》中的家与庇护所
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,罗贯中的《三国演义》第三回有个经典场景:董卓派李肃劝降吕布时说道:良禽择木而栖,贤臣择主而事。这句话不仅适用于人才选择明主,也暗合人类对理想居所的追求。从远古时代开始,建筑就是人类智慧的结晶,它帮我们抵御自然灾害,推动文明进步。
就像鸟儿会挑选结实的树木筑巢,人类也始终在寻找最适合的居住环境。在青岛就有这样一个特殊案例——孙氏家族五代人竟在一座战争时期的炮楼里生活了半个多世纪。这座厚度达72厘米的混凝土建筑,为了安装现代暖气,孙家人整整花费了十年光阴。
【中国民居中的特殊存在】
我国幅员辽阔,各地民居各具特色:北方四合院、黄土高坡窑洞、江南水乡的青瓦房...但在青岛李沧区,孙家人却选择了一座军事碉堡作为家园。这种俗称炮楼的防御工事,通常由钢筋混凝土构筑,墙体布满射击孔,专为抵御炮火设计,其坚固程度远超普通建筑。
据考证,这座炮楼建于1938年抗战时期。令人惊叹的是,历经八十余年风雨,它依然完好无损地庇护着孙家五代人。那些二战时期建造的军事设施,其工程质量确实经得起时间考验。
展开剩余71%【炮楼里的烟火人生】
抗战胜利、新中国成立后,社会逐渐安定。孙家人偶然发现这座废弃炮楼,被其坚固结构吸引,就此安家落户。虽然空间局促——总面积仅相当于现代三居室,但这里却承载了一家人的欢声笑语。孙从孝从小在这里长大,成年后也在附近工作谋生。
这座建筑有着双重使命:战时保护士兵生命,和平年代则为平民遮风挡雨。厚实的墙壁不仅挡住了枪林弹雨,更守护着孙家人的平凡生活。在它的庇护下,这个勤劳的家族得以安心奋斗。
【新时代的守楼人】
改革开放后,生活水平提高,孙家年轻一代陆续搬离炮楼,寻找更现代的住所。如今只剩孙从孝等老人坚守。他回忆说,过去觉得炮楼冬暖夏凉,但随着家人离去,建筑也失去了往日的温度。90年代看到邻居装暖气,他也决心改造这个老伙计。
然而72厘米的混凝土墙让施工队束手无策。执着的老孙发现墙体上的弹孔成了天然管道,经过十年摸索,终于完成了暖气改造。现在,这座融合战争记忆与现代生活的特殊居所,依然温暖着守楼人的晚年。
正如苏轼所言此心安处是吾乡,对孙从孝来说,这座炮楼早已超越建筑本身的意义。它见证着五代人的坚守,记录着普通中国人对家最朴素的理解——不仅是遮风挡雨的场所,更是承载记忆与情感的精神港湾。
发布于:天津市股票十倍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